地理学报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国际刊号:0375-5444
国内刊号:11-1856/P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84986 人次
 
    本刊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素质的应然分析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发展的能力结构和健康的身心素质。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地理教师,素质,应然分析

    1.高度的敬业精神

    教育工作主要依赖教师个人内发的推动力。如果一名教师具备所有其他知识条件,但是却缺乏对教育工作的承诺与意愿,则其工作表现通常不会很好。反之,一名教师即使其他知识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却有很高的敬业精神,它将会持续努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个方面的能力,不断进取,也可以很快达到要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敬业精神对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敬业精神通常是一种自发的表现,而不是被迫的表现。对教师来讲,敬业精神是指教育专业精神。地理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指地理教师对地理教育工作产生认同与承诺以后,在工作中表现出认真、主动、热诚的工作态度。有了这种敬业精神,教师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了解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并对学生怀有深切的关怀和爱心。具有这种精神的地理教师,会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并对地理教育实践工作表现出热爱和重视会保持积极的省思、探究、改革的习惯与态度,并能在工作中与相关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团队精神,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的要求之一。有了这种敬业精神,地理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科学的教育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的自我发展这样能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进步。对于地理教师来讲,还应具有正确的人文观、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等,对目前的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要有正确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生具有正确的地理观念。

    2.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其知识素质应包括坚实的地理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宽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2.1坚实的地理专业知识是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

    教师精通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应该首先精通他所教的学科,不懂得这门学科或对这门学科知道的不很好,那么他在教学上就不会有成绩。”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丰富、扎实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基础上,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地理学视角。这种视角是以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和人与环境动态发展的关系性为基准,运用图象的、语言的、数字的、数学的和认知的方法进行地理空间表述的方法。通过这个视角,可以使地理教师灵活地将地理知识以可视化的表述展现在学生面前,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受。培养学生在不同层次上的区域发展意识,开展探究活动。“资之深则左逢其源”,地理教师对地理学理解得越深刻,其创新能力就越强。由此,地理教师要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完整体系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能熟练而正确地掌握地理学科中的每一个概念和原理;了解和掌握与地理学科有关的背景知识和材料,加深对地理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地理学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其发展趋势,了解地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的一般情况,其目的不是用于直接去教学生,而是为了不断充实、提高和活化地理教育思想,促进知识更新,增生业务文化素质的新细胞。此外,地理教师还应该了解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如地理与服饰、地理与饮食、地理与文化、地理与交通、地理与生产等。同时还要注意世界及国内有关地理方面的信息,并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到教学中去。地理教师还应加强以往较忽略的地理学思想史、地理学科发展史知识。只有把教的内容放到更为深广的地理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上,才能全面理解所教地理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地理教师还应熟悉所在地区的乡土地理知识,关注当地自然、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坚实的地理专业知识将会使地理教师在成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更加高瞻远瞩,纵横自如。

    2.2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是地理专业知识的必要补充

    随着学科融合趋势的发展,知识的融合大大加强,地理学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与历史、生物、化学、物理、语文、数学、政治等学科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牛文元教授曾指出:“在各类学科中,地理学几乎是唯一联系着自然环境,又联系着社会经济的独特学科。”地理教师必须广泛地学习和了解其他相关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和理论,才能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地理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形成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广博的自然科学体系,兼具广泛的社会科学体系,即除广泛了解与地理学科有关的多门自然科学外,还应补充与其相关的人文学科知识,经济、科技、文化等知识,新型地理教师还应该对最新科学成果、世界重大事件、新兴学科、流行的新思潮、新观念、新事物都有所了解,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地理教师的博学多才和宽阔的知识视野,既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智慧,创造个性化的教学氛围,也有利于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综合性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综合素质。

    2.3宽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地理教师的必备知识

    全美教育会的师范委员会在 《我们时代的教师》 报告中已提出,成功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需要,了解不同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不同学生适宜的学习方式,教师还需要熟练运用品评学生成绩的能力,这是为人师的特定要求。从教育对象来看,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形象思维的发展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科知识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讲解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地理教学实践离不开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掌握教育理论与技巧是地理教师成功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关键。因此,地理教师应该熟悉并掌握普通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系统地认识教育的本质、目的、原则,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一般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教育理论和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选择切实而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借助教育理论的指导拓宽地理教学改革的思路。地理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地理教师要调动学生思维,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要求地理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心理,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特点,所以,地理教师应很好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以减少教学的盲目性。

    3.全面发展的能力结构

    教师的能力决定着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否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适时调节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能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探索;能否运用多样化方法和手段来组织教学、实施评价;能否对课程实施的各个范畴做出规划和安排,以改进课程功能等。地理新课程要求地理地理教师必须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结构:包括地理教学能力、科研与创新能力、批判性反思与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合作与沟通的能力等。 3.1地理教学能力

    地理教学能力包括:(1)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分析与处理地理教材的能力。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化并表现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只有教师把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内化,在课堂教学中和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出来,改变了学校生活的面貌,我们才能说新课程得到了实施。地理新教材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较旧教材有很大区别,它要求地理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特点,灵活地处理教材,弥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对教材进行精选、补充与作必要的修正。(2)快速绘制与设计地理略图与灵活运用各种统计图表的能力。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表,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地理知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由此要求地理教师要有运用地理图表进行教学的能力。(3)恰当选择、娴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地理教学并能自制直观地理教具的能力。由于地理知识空间性、时间性较强,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难于直接感知,因此,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是教师落实课程目标的必要保障。地理教师应该具有:独立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整理与分析地理信息,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表、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的能力;具有驾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恰如其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的能力;在地理基本学科体系的指引下,制作适合教学实际的多媒体课件的能力;熟悉地理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像等直观教具的教学功能、适用范围和运用方法,能够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课型、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恰当地进行地理教学过程设计,选择地理直观教具,熟练运用教具帮助教学;能制作常见地理模型、标本、制作地理幻灯片,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知识、能进行常规操作,并能独立设计、制作课件进行教学。(4)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观察调查及组织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他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因此,地理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好学生,还担负着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任务。

    3.2科研与创新能力

  新课程带给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是一片从未走过的新领域。每个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都有可能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新问题与新情境,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与经验可参考,这就迫切需要中小学教师将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去主动探索与尝试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能够在新的变更与情境中应对有余,为自己的发展赢得最大的自主权。雅斯贝尔曾说过:“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好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职过程,乃至科学精神。只有他才是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能得以呈现。通过他的循循善诱,在学生心中引发同样的动机。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因此,现代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科研知识,这是高质量教学和自身能力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地理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表现在:面对地理科学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理论、新方法等,进行学习、吸收、消化、运用和解释说明,形成科普性文章或著作,帮助学生和公众阅读,拓宽地理知识面;通过乡土调查研究,开展一些地理实践活动和研究性课程,掌握地理科学的研究发现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各种感受,了解地理学家的思想和情感,体会地理学知识所具有的价值观。新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创造性教师应该是吸收教育科学的新成果,把它们积极地应用到教学上,而且发现新的实际可行的办法的人。”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层含义:学习、实践、推陈出新,其核心是“推陈出新”。地理教师具有创新的学科素养,才更愿意在教育教学中尝试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更容易在地理教育实践中进行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教育教学劳动天然地带有创造的特点,一个教师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创造性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新的教育学知识。”时代的要求,教育的发展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思想活跃,善于求异创新。大胆改革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机智,为每个学生营造出发挥创造力的环境。

  3.3批判性反思与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

  所谓批判性反思,是指教师必须不断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资料和现象进行优劣比较、价值判断或提出改进意见,尤其是指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回顾与自我小结,以形成自己新的思想和改进实践。新课程改革使地理教师具有更多的创新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更注重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更注重教师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更注重教师对教学提出自己的、新的、独特的教学思路,运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更有成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因而也就要求教师更注重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积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思、所感,把自己的经验、积累转变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材料。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把自己的创新推向更高的层次,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前提和基础是不断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顺利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把“学会学习”列为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之首。学会学习既是终身教育观念形成的标志,也是终身教育实现的条件。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积累,总结经验,再把经验有感性上升为理性;要对自己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经常性地进行反思,勇于并善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出严肃的反观与内省,突破思维定势,使理念在反思中提升;要正确运用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采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积极探索教育内部的规律,以有效的途径获取教育的最有效果,并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把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现代教师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办法。因此,教师只有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3.4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如果有5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就要比10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在我国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一项具体目标,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为此,教师必须首先学会交流与合作,以身作则,起到示范作用。第一,教师要与学生沟通与合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教师与教师之间要进行沟通与合作。此次新课程加大了教育情境的不可预知性和复杂性,而对于教师个体来说,不可能完全具备应对新课程的一切知识与能力,因此,教师之间的紧密合作与集体智慧的发挥是其适应新课程的必要条件。教师应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在交流中分享信息与经验,在沟通与合作中实现知识、能力及个性等方面的互补,实现教师群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整体优化,从而在教育实践中发挥教育合力与集体智慧的作用。地理学科的文理双重性,决定了地理教师必须与其他科教师合作,以实现学科间的整合和知识的融通,同时,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还会减少工作压力,形成一种心理支持。第三,教师要与专家进行沟通与合作,以获得专业支持,更好的理解、把握和实施新课程,有效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贯通与融合,真正实现“想改、要改、愿改、敢改、会改”。第四,教师要与家长沟通与合作。新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对传统的突破和创新,教育观念或者是缺乏足够信息的缘故,家长可能对新课程不太理解,教师应该向他们解释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改革意图,和家长共商教育问题,从而获得家长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教师应经常与家长沟通与交流,以取得家长的支持。第五,教师要与管理人员沟通与合作。教师应经常与学校管理人员对话,要勇于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改革设想,敢于向管理者汇报课改中遇到的特殊事件和潜在问题,与管理者协商工作计划和改革方案。第六,教师要与社会人员沟通与合作。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要求积极开发并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理念的转变和活动的实施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合作,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与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学校、教师、社会和社区的全面贯通、融合与合作,这要求教师应具备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改革融入每一位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心中,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取得课程改革的成功。

  4.健康的身心素质

  身体素质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是教师素质体系的基础,也是师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础。教师担负着培养青年学生发展的任务,任重道远,责任重大,教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才能适应教学工作。而地理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进行野外考察,了解社会,更要求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以适应比较艰苦的工作与生活条件。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要坚持体育锻炼,注重提高身体素质。而心理健康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条件。对于教师来说,它不仅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具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良好的心境、适度的情感反应、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意志品质、健康完整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特点。心理健康,是教师成为学生心理保健员的前提。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并在无形中影响学生,使学生具有满意愉快的良好情绪状态。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地理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地理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